轉子振動相關知識
作者:泵閥 來源:轉子 發布時間:2025-07-19
1、 諧波、次諧波、次同步、超同步 在某一頻率下的正弦波稱為諧波,該頻率為基本頻率的整數倍。次諧波是基波頻率的一個整分數諧波的正弦值。次同步振動是低于轉速頻率的振動分量。超同步振動是高于轉速頻率的振動分量。
2、 相對軸振、絕對軸振、瓦振 轉子的相對軸振是指轉軸相對于軸承座的振動,它可用非接觸式傳感器來測量。轉子的絕對軸振是指轉軸相對于地面的振動,它可用接觸式傳感器或用一個非接觸傳感器和一個慣性傳感器組成的復合傳感器來測量。瓦振動是指在軸承座相對于地面的振動,它可用慣性傳感器來測量。
3、 振動幅值、頻率和振動相位 機械振動通常以其幅值、頻率和相位來描述,它們是構成振動的三個基本要素
4、 通頻振動、選頻振動、基頻振動 通頻振動表示振動原始波形正峰和負峰之間的大偏差值。選頻振動表示所選頻率的正弦波正峰和負峰之間的偏差值?;l振動表示與轉速頻率相同的正弦波正峰和負峰之間的偏差值。對于工作轉速為3000r/min的機器,基頻振動頻率是50Hz。
5、 徑向振動、軸向振動 徑向振動是指垂直于轉軸中心線方向的振動。徑向振動有時也稱為橫向振動。軸向振動是指與轉軸中心線同一方向的振動。
6、 同步運動、異步運動 同步是指與轉速頻率變化成比例的振動頻率分量。通常,同步分量是旋轉頻率的整數倍或分數倍,即1X,2X,3X…,1/2X,1/3X…等。異步是指與轉速頻率無關的振動頻率成份,也可稱為非同步運動。
7、 自由振動、強迫振動、自激振動、隨機振動 自由振動一般是指彈性系統偏離于平衡狀態以后,不再受外界激擾的情形下所發生的振動。強迫振動是指在外來激振力作用下而發生的振動。一般而言,強迫振動的頻率與激振力的頻率相同。自激振動是指由振動體自身所激勵的振動。維持振動的交變力由運動本身產生或控制的。自激振動的起因歸之于轉子-支承系統中存在某一機械能的反饋環節。這一反饋環節使轉子從轉動中獲取能量,并轉變為某一特定頻率下的橫向振動能量,而這一橫向振動又通過反饋環節進一步從運動中取得能量,從而加劇了橫向振動,直至獲取的能量等于消耗于阻尼的能量,這振動穩定在某一極限環上。隨機振動是指在任何時刻,其大小不能正確預知的振動。
08 振動高點和重點 振動高點是指傳感器測量振動時,振動波形上產生正峰值的那一點,該點用鍵相器測其角度位置。高點可能隨轉子的動力特性的變化(如轉速變化)而移動。重點是指在一個轉軸特定橫截面上,不平衡向量的角度位置。重點一般不隨轉速變化。在一定轉速下,重點和高點之間的夾角稱為機械滯后角。
9、 轉子撓曲 轉子撓曲是指轉子彈性彎曲值,現場習慣稱為撓度。轉子撓曲分為靜撓曲和動撓曲,靜撓曲是靜止狀態的轉子在自重或預載荷作用下產生的彈性彎曲值,沿轉子軸線上不同的點,靜撓曲值不同;動撓曲是旋轉狀態的轉子在不平衡力矩和其它交變力作用下產生的彈性彎曲值,轉子動撓曲又分同步撓曲和異步撓曲兩種,這兩種撓曲將直接疊加到轉軸振動上。
10、 機械偏差、電氣偏差、晃度 電氣偏差系電渦流傳感器系統輸出信號誤差來源之一。傳感器輸出信號的變化并不是來自探頭所測間隙的改變(動態運動和位置的變化),而是來自于轉軸表面材料電導率的變化或轉軸表面上某些局部磁場的存在。機械偏差也是電渦流傳感器系統輸出信號誤差來源之一。傳感器所測間隙的變化,并不是由轉軸中心線位置變化或轉軸動態運動引起的,而是來源于轉軸的非圓度、損壞、凹陷、銹斑或由其它結構所引起的。轉軸的晃度,或稱為軸的徑向偏差,是電氣偏差和機械偏差的總和。在軸振標準中規定,其數值不能超過相當于許用振動位移的25%或6μm這兩者中的較大值。通常渦流傳感器在低轉速(約200~400r/min)下測量的軸振值實際代表轉軸的晃度值。